春节年俗大全

  农历新年将至,也是我们俗称的“春节”,那么传统的春节该如何过节?到底有几天呢?

   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指的是从腊月二十三“小年”开始,一直到正月十五“上元节”结束。共23天。作为民俗文化和道教文化中最隆重的节日,“春节”来源于“斗柄回寅”为春正(岁首),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。“岁”的概念,来自上古历法,“岁”即“摄提”(原始干支),又名“岁星”、“太岁”。而这一节日也为群祀诸仙的盛会。

   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期间,这段时间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。

   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独特的传统习俗,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。新年将至,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期间,这段时间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独特的传统习俗,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。

腊月二十三

小年送灶:

    小年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重要日子,也是送灶的日子。送灶是一项古老的习俗,人们相信灶王爷在这一天上天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,为了感谢他一年来的庇佑,人们会在这一天送灶。送灶的方式有很多种,有的人会在家中的灶台上烧香、烧纸,有的人会在灶台前摆放供品,还有的人会将灶王爷的画像贴在墙上,向他表达敬意。

腊月二十四

北方称“扫房”,南方叫“掸尘”:

    北方的“扫房”习俗源于古代的传统,人们相信通过扫除家中的尘土,可以驱走旧年的晦气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在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,彻底清理家中的一切角落,包括地板、家具、窗户等。这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,也是为了给家人带来一个干净、整洁的环境。

    南方的“掸尘”习俗则更加注重细节。人们会用细毛刷或者拂尘轻轻地掸尘,以示对家庭的尊重和祈福。在掸尘的过程中,人们会默默祈祷,希望能够除去一年的烦恼和不顺,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幸福。

腊月二十五

推磨做豆腐:

   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,腊月二十五是一个重要的日子,人们会推磨做豆腐。这是一项传统的制豆腐方式,也是农村家庭迎接新年的一种习俗。

    推磨做豆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制豆腐方式,也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方式。在推磨的过程中,家人们一起努力,互相配合,共同完成制作豆腐的任务。这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,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团结和温暖。

    传说中,玉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下界查访,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爷所奏的那样,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,瞒过玉皇的惩罚。

腊月二十六

杀猪割年肉:

    杀猪割年肉是农村家庭迎接新年的重要环节。在这一天,家庭成员会共同参与杀猪的过程。首先,选择一头肥壮的猪,然后进行宰杀。接下来,将猪的肉割下来,制作成各种美味的年肉,如腊肉、腊肠等。民间谚语称:“腊月二十六 ,炖大肉”,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。

腊月二十七

宰年鸡、赶大集:

    民谣中有“腊月二十七,杀只鸡”的说法,“鸡”同“吉”,有吉利、吉祥如意的意思。赶大集是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。在这一天,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,参加集市活动。大集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品,如年货、衣物、食品等。人们可以购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,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喜庆氛围。

腊月二十八

打糕蒸馍贴花:

    民谣有“腊月二十八,把面发”,祈求一年能够“发”,是兴旺发达的意思。是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。

    “贴花花”就是贴年画、贴春联和贴窗花。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“桃符”。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。

腊月二十九

上坟请祖上大供:

腊月二十九,除夕前一日,俗称“小除夕”,这一天,家置酒宴,人们往来拜访叫“别岁”,且焚香于户外,叫“天香”,通常要三天。

在上坟之前,人们会准备一些食物和饮品,如糕点、水果、米酒等,这些被称为“大供”。在祭祀仪式中,人们会将大供摆放在祖坟前,然后燃香祷告,向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。

上坟请祖上大供是一种传统习俗,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纪念。通过这个仪式,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,还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。

大年三十

除夕守岁:

    大年三十,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,也是一个充满传统习俗的日子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,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守岁。守岁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习俗之一,它象征着对新年的期待和祈福。

    守岁的习俗源远流长,早在古代就有了。守岁的意思是在除夕夜中守夜,等待新年的到来。这一习俗通常是由家庭成员一起进行,他们会在家中摆上一桌丰盛的食物和水果,点燃红色的蜡烛,一直守夜到新年的钟声敲响。

    守岁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好运。人们相信,在除夕夜守夜,可以驱走邪恶的力量,保护家人免受灾祸。同时,守岁也是一种家庭团聚的方式,让家人们共同度过一个特殊的时刻,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。

    在守岁的过程中,人们会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。比如,他们会放鞭炮、燃放烟花,以驱走邪恶的力量。此外,还有一些传统的游戏和娱乐活动,如打牌、唱歌、跳舞等,让人们在欢乐中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
正月初一

放开门炮:

    一般在凌晨时分,年俗中会有放开门炮。放开门炮的时候,人们会点燃爆竹和鞭炮,听着震耳欲聋的声音,观看着绚丽多彩的烟花,感受着喜庆的氛围。这一刻,家人们团聚在一起,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,祈愿来年的幸福和顺利。

    放开门炮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。它代表着对新年的欢庆和祈福,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,人们放开门炮,迎接新年的到来,祝福家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!

占岁:

    占岁是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,它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方式,人们通过占卜来了解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能会遇到的事情。

    占岁的习俗源远流长,早在古代就有了。人们相信,通过占卜可以预测未来的运势,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。在农历新年期间,人们会聚在一起,进行占岁活动,以求得吉祥和好运。

占岁的时间,人们通常是在初一到十五,找道士进行占卜,对新年的运程进行预测。

正月初二

拜年:

    大年初二,是给祖先拜年的日子,一般大家族都会聚集在祠堂内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。现在很多地方的习俗已经变成大年初二给家里的长辈拜年。

正月初三

拜年:

    大年初三是“亥日”,也称肥猪拱门。女婿看望老丈人、媳妇回娘家,礼物带双数。

    传统习俗中,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,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,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。

正月初四

迎灶神:

    迎灶神是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,它是为了迎接灶神回家,祈求家庭平安和丰收的传统活动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灶神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,他负责记录家庭成员的善恶行为,并向天神报告。因此,迎灶神被认为是保佑家庭幸福和吉祥的重要环节。

    一般家庭成员会在厨房里摆上一桌丰盛的食物和供品,用来款待灶神。供品通常包括水果、糖果、糕点等,还有一碗糯米饭,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富足。在供品摆好后,家庭成员会合家欢聚,一起向灶神祈福,祈求他保佑家庭平安、健康和幸福。

正月初五‍

接财神:

    初五又被称为“破五”,五路接财神,东西南北中,财富五路通。

正月初五,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,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,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、年年有余,同时自然也是送走“穷”的日子,故有“送穷出门”一说。同时,这一天又俗称“破五”,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。

    迎接财神的习俗通常包括摆放供品、烧香和祈祷。家庭成员会在家中或庭院里摆放一张供桌,上面摆满各种美食和供品,如水果、糖果、糕点等。这些供品象征着丰收和富足,也代表着对财神的敬意和感谢。在供品摆好后,家庭成员会点燃香烛,向财神祈祷,祈求他带来财富和好运。

正月初六

送穷神:

     送穷神这一天,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,扫出来的垃圾,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。

    送穷神的习俗通常包括制作和放飞风筝、燃放鞭炮和烧纸钱。家庭成员会在家中或庭院里制作一只特殊的风筝,上面绘有穷神的形象。在新年的最后一天,家庭成员会一起放飞这只风筝,象征着送走穷神,迎接新年的财富和好运。

    除了放飞风筝,燃放鞭炮也是送穷神的重要环节。鞭炮的声音被认为可以驱走不幸和厄运,为新年带来好运和祝福。人们会在新年的最后一天燃放大量的鞭炮,以示送走穷神,迎接新年的财富和繁荣。

正月初七

戴“人胜”

    亦称“人胜节,“人七日”。人胜是一种头饰,又叫做彩胜,华胜。从晋朝开始,就有剪彩为花、剪彩为人,或拿镂金箔做成人形贴在屏风,或戴在头发上的风俗习惯。正因为正月初七是一个思人敬人、祈福纳吉的日子,所以人们会效仿女娲造人,用彩色的纸或锦缎剪出人的形状。这一天,不论是把人胜当做发饰带在头上,还是用来“贴人于帐”,都是古人在正月初七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。

正月初八

祭祀祈福:

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,又传为“诸星下界”之日,故在这天祭祀神明,便有可能获得神明的垂佑。

正月初九


贺玉皇:

    正月初九是天日,俗称”天公生“,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,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,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

    祭祀玉皇的仪式通常包括供奉、祈福和祭祀等环节。在供奉环节中,人们会准备各种食品、酒水和香烛等物品,摆放在供桌上,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供养。在祈福环节中,人们会诚心祈求玉皇保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、平安幸福。在祭祀环节中,人们会进行虔诚的祭拜和祷告,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。

正月初十

祭石感恩:

    这一天凡磨、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,甚至设祭享祀石头,恐伤庄稼。也称“石不动”“十不动”。

    放到今天来看,就是祭祀“劳动工具”,感谢它们一年的陪伴,祈求新的一年能够蒸蒸日上。

正月十一

子婿日:

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。初九“贺玉皇”供奉的食物,除了初十吃了一天,还剩下很多,岳父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,民歌称为“十一请子婿”。

正月十二

搭灯棚:

    元宵节将近,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。

    搭灯棚的意义在于营造喜庆和热闹的氛围。灯棚通常是由竹子、彩纸、彩灯等材料制成,形状各异,色彩鲜艳。搭灯棚的过程中,人们会用心地布置和装饰,使其成为庆祝活动的焦点和亮点。搭灯棚的灯光和色彩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悦的感觉,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。

    搭灯棚的步骤通常包括选材、搭建和装饰等环节。在选材环节中,人们会选择适合搭建灯棚的竹子和其他材料,确保其坚固和稳定。在搭建环节中,人们会根据设计图纸或自己的创意,将竹子组合成灯棚的骨架,并固定好。在装饰环节中,人们会使用彩纸、彩灯等材料,将灯棚装饰得美观、独特,以增加视觉效果和吸引力。

正月十三‍

扎头彩(滚龙灯):

正月十三,民间的习俗讲究在这一天人们要在厨灶下点一只灯,这既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快到了,各家各户试点制好的灯,也是一种祭拜,希望灶王爷保佑一家人顺顺利利的,在新的一年里吃好每一顿饭。因此,这一天也被称为“灯头生日”,为了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到来,所以又称“扎头彩”。

正月十四

拜临水娘娘:

   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“临水娘娘”(又称“顺天圣母”)的诞辰。

    临水娘娘又称临水夫人,是保佑妇女孩童的神明。也是道教“闾山派”的立教祖师爷。

正月十五

吃元宵:

    吃元宵的年俗源远流长,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食品,象征着团圆和圆满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汉代,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通过吃元宵,人们希望能够团圆和圆满,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。

    吃元宵的习俗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方式。最常见的是吃汤圆,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品,通常搭配甜汤一起食用。在吃汤圆的过程中,人们会亲手制作和品尝,以增加亲子互动和家庭的温馨氛围。此外,吃元宵还有一种叫做元宵粽的食品,它是将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,形状像粽子,口感软糯,味道香甜。

赏花灯:

    赏花灯的乐趣在于观赏和参与其中。在赏花灯的过程中,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灯,如动物、人物、花卉等,形象生动,栩栩如生。同时,人们还可以参与到制作花灯的过程中,亲手制作和装饰花灯,增加了亲子互动和家庭的温馨氛围。

    赏花灯意味着“神灯灭,人灯燃”。祭祀神明的春节正式结束,接下来的是人间美好的事物欣欣向荣!

您可能还喜欢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