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皇崇拜考

玉皇大帝又称“玉皇”、“玉帝”、“玉皇大天帝”、“玉皇大天尊”、“玉皇上帝”等等,道教尊称其为“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”,是道教所信奉的主持天道、总管天地人三界的大神,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最高之神。恰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所说:“天上有玉皇,地上有皇帝”。它乃是中国封建皇权在神真世界的象征。玉皇大帝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信仰的天帝崇拜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.道教大盛。由于天帝信仰和天帝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,道教就吸收这些传统的信仰与神话因子,以此来加强道教在民众中的号召力。如中国传统中盛行玉崇拜,于是道教的神界被称为“玉京玉清”,宫殿是“琼楼玉宇”,神仙有“玉女”、“玉郎”,动植物则有玉兔、玉蟾、玉树、玉芝,其帝则日玉皇玉帝,都是美称。六朝道经中,冠以玉皇或玉帝之名的神灵,有“高上玉皇”、“高上元始玉皇”、“高皇玉帝”、“九玄玉帝”、“紫虚玉帝”、“高圣玉帝君”、“至道玉帝”、“皇上玉帝君”、“太真玉帝”、“明皇玉帝”、“九阳元皇玉帝”、“玉皇帝君”等等。


最早将“玉皇”与“玉帝”列入道教神系的是南朝道士陶弘景的《真灵位业图》。《真灵位业图》按茅山宗的观点排列神仙系统,把道教的神仙分为七级,每级有一位中位之神,然后分别列左位、右位的辅佐之神。在陶弘景排的座次中,“玉皇道君”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;“高上玉帝”排在玉清右位第十九,他们都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的下属,地位不甚高。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,玉皇、玉帝名声才得以广泛流行。到了唐代,道教兴盛,学道成仙思想泛滥,道书中玉皇的地位已有所变化,如李淳风《太玄金策金琐流珠引序》有:“前圣太上道君称万道之王,号日虚皇;后圣太上老君称万道之君,号日玉皇。”唐史崇等编《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》,其《明天尊第二》引《天师请问经》云:“道为最尊,常在三清,出诸天上,以是义故,故号天尊。或号玉帝,或号高皇,随顺一切也。”又引《宝玄经》称天尊有十号:“一号自然,二号无极,三号大道,四号至真,五号太上,六号老君,七号高皇,八号天尊,九号玉帝,十号陛下。”13J缁从这些道书的叙述中,这一时期的道门中人,是想让玉皇成为元始天尊、太上老君的别号。

这位道教的天帝挟势而显达,成为民间最为熟悉的道教尊神之一,不仅出现在唐人笔记、小说中“玉皇”、“玉帝”更是成为文人墨客大量咏颂的对象。《全唐诗》(不包括《补编》)中“玉皇”出现过74次,“玉帝”出现过10次,如李白的“不向金阙游,思为玉皇客”(《草创大还赠柳官迪》)、“黄鹤上天诉玉帝,却放黄鹤江南归”(《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》);元稹的“我是玉皇香案吏,谪居犹得住蓬莱”(《以州宅夸于乐天》);柳宗元的“忽如朝玉氢天冕垂前旒”(《界围岩水帘》);孟郊“手把玉皇诀”(《列仙文》);韩愈“玉皇颔首许归去,乘龙驾鹤来青冥”(《华山女》)、“夜领张徼投庐同,乘云共至玉皇家”(《李花二首》);陆龟蒙“手把玉皇书一通”(《高道士》);曹唐“玉皇朝客满花前”(《紫河张修真》);韦应物“存道亡身一试过,名奏玉皇乃升天”(《学仙二首》)等等。唐诗中为数不少的游仙诗,也往往涉及“玉皇”及“玉帝”。例如白居易《梦仙》:“……须叟群仙来,相引朝玉帝。安期羡门辈,列侍如公卿。仰谒玉皇帝,稽首前致诚。帝言与仙才,努力勿自轻……”诗中所想像的天国情景,与后来的《西游记》已十分相似。在唐代诗人笔下,玉皇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,得道成仙者都须向它朝拜,群仙犹如世上皇帝之公卿,皆列班随侍左右。从此也可以看出玉皇大帝信仰在当时已有相当广泛的影响。正如张政娘先生所言:唐人心目之中玉皇已与后代无殊,其宫殿仪仗权势作用皆俨然人世皇帝,且诸家所述玉皇之服饰、侍御一若皆有定式,盖当时宫观祠祀,造像写图者众矣。


将玉皇大帝正式请进官方祀典,奉上众神之主宝座,奠定他的天上皇帝地位的,是宋朝的几个皇帝,特别是宋真宗和宋徽宗。宋真宗亲自导演的天书事件与梦见祖先的神话,将玉皇大帝开始提到官方祭典的地位。大中祥符二年(1009)闰二月,真宗召宰臣于宣圣殿,谒玉皇像。四月,即诏自今公私文字有言及玉皇者,并须平阙。五年(1012)十月,宋真宗亲祀玉皇于朝元殿。七年(1014)正月“改奉元宫日明道宫,奉
安玉皇大帝像”(《宋史》卷104)。九月,又正式封玉皇大帝圣号为“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”
(《宋史》卷21)。到政和六年(1116),宋徽宗又封玉皇大帝尊号为“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
帝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21《宋祀.真宗》),将对玉皇的崇拜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的崇拜合为一体。从此,玉皇大帝在官方祀典中正式登上了万神之主的宝座。至此,国家、民间、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,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最高潮同。但这种合流并未持续多久,在以后的年代里,除了个别帝王在宫中设立玉皇大帝的牌位外(这应视为民间崇拜在皇宫中的反映),国家最高祭祀对象仍为吴天上帝。
经过宋真宗、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,就道门中人而言,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,制定斋仪,提高其神格与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。大约唐宋间出现的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》(简称《玉皇经》),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主要的一部。其中有关玉皇修道证果的神话故事,完全纳入了道教神仙故事范畴,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就源于此18I 7憎。而北宋张商英所撰《三才定位图》、《翊圣保德真君传》、南宋宁全真授、王契真纂《上清灵宝大法》等又从道教教理视角对玉皇大帝作了一番论述。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,玉皇大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“四御”之首,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。不过,在道教神仙谱系中,玉皇依旧位于三清之下,在斋醮请神仪式中,总是先奏请三清,然后才奏请玉皇。为此道教也常招致教外人士的攻讦,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,道家之徒欲仿佛教所为,“遂尊老子为三清:元始天尊,太上道君,太上老君。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,悖戾僭逆,莫此为甚!”191姗他认为将昊天上帝即玉皇大帝排于三清尊神之下,违背了尊卑有序的人伦纲常。面对来自教外的责难,道教通过三个不同途径对玉皇与三清的关系进行了修正,即强调玉帝乃三清之化,淡化三清——四御神仙模式的尊卑之分;在具体斋醮仪式上作了调整;对道教天层结构模型进行整合,提升玉皇大帝镇守天界的层次。


无论帝王如何尊崇,道教界如何解读,在民间,玉皇大帝仍在民间信仰的固有轨道自行发展,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界总管,“道者,天帝总统六道,是谓天曹”,兼辖佛、道两教以辖民间信仰中的各路鬼神,明代神魔小说《西游记》里的玉皇大帝,就是民间信仰中这位至尊的形象化描写。明清以来,随着通俗文艺的繁荣,名目众多的说唱文艺,千姿百态的民间戏曲,引人人胜的通俗小说深入城镇乡村、街头巷尾,对于中国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。玉皇大帝信仰借助通俗文艺翅膀,迅速地传播到民众之中,又与民众自发的口头创作互相影响,互相促进,使玉帝形象很快深入民间,家喻户晓,并形成了以玉皇大帝崇拜为核心,辐射于宗教、哲学、民俗、建筑、文学、戏剧、美术、民间文学诸领域的玉皇文化。《西游记》一书的出现,是玉皇大帝神系形成和确立的一个里程碑。玉帝信仰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巨大影响,多多少少要归功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流传。直到今日,可能绝大多数人对于玉皇大帝的印象,都来自儿时听到或看到的《两游记》故事。
玉皇文化深入民间生活最重要的标志,是与玉皇大帝相关的民俗(如节日、祭仪、禁忌等)的形成。例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王,民间信仰中,灶神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各户的监察官,玉皇根据灶神的汇报对人们施行赏罚。人们对灶神怀有戒备之心,在据说是灶神升天言事的前一天对他先行祭祀,为他饯行。腊月二十五据说是玉帝下凡巡视的日子,道教经典《景霄琅书》上说:“十二月二十五日,玉皇三清巡视诸天,定来年祸福。”人们在这一天一大早就摆案设香迎接,称之为“接玉皇”。明清时期,多有迎玉皇的记载。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:“(十二月)二十五日,五更焚楮。接玉皇,日玉皇下查人间也。竞此日,无妇妪詈声。”正月初三据说是玉帝开万神大会的日子,民间也有祭祀活动。而正月初九——玉皇大帝圣诞日。可以说是祭祀玉皇最隆重的日子。玉皇在出巡下界半月后,在其圣诞吉日下午回鸾返同天庭。所以民间在这一天祭祀玉皇,俗称“上九节”。在山东流行“玉皇祭”,江苏地区“赛玉皇”,福建地区“玉皇诞”,台湾地区的“拜天公”等等,虽名称各异,仪式也不尽相同,但其核心内容是玉皇信仰与崇拜。至今在许多地方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,如庙会、法会、民间文艺、家庭祭祀、各种语言和行为的禁忌等。

您可能还喜欢...